青春三下乡 |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宝鸡工业精神调研团(二)

发布者:梁湘怡发布时间:2024-07-19浏览次数:12

2024年7月8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宝鸡“三下乡”调研团来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开展第二天的实践活动,重点参观了具有独特建筑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的薄壳车间以及福新申新大楼。

走进薄壳车间,实践团队成员们被其精巧的结构设计所震撼。这座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参照苏联援建图纸修建的建筑,以独特的双曲拱薄壳结构而闻名。车间内部,现代工业展厅利用钢架结构搭建起一个精密的展览步梯,将宝鸡工业的发展史和现代工业的科技成就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宝鸡是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老工业基地,在机械、电子、有色、航天、铁路、军工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体系和产业链逐渐完善,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拓展。实践团还积极参与了展厅内的互动体验活动,通过亲手操作模型、观看虚拟演示等方式,亲身体验了现代工业技术的魅力,激发了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

随后,大家又来到了福新申新大楼进行参观,团队成员们仔细研究了申新纱厂的创立和发展历史,从抗战时期的艰难迁徙与重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改革与创新。同时,他们还参观了大楼内部保留的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企业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除了历史文化的熏陶外,实践团队还从福新申新大楼中汲取了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他们了解到,申新纱厂在抗战时期就已经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调出200多名优秀人员到其他新建厂担任领导职务,壮大了西北工业企业的力量,被称为“工业战线的黄埔军校”。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不断推动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们与老师一同整理起收集到的材料,共同梳理中国工业发展的壮丽史篇,并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工业精神。大家将拍摄的照片、录制的视频以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按照时间脉络,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逐一标注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标志性建筑以及关键人物,展现出一幅清晰的中国工业发展图谱。

正是有了像申新纱厂这样的民族企业,中国工业才能够在逆境中崛起,在困境中前行。这种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民族工业精神的精髓所在。